(本报记者 李科 上海报道)在张江科学城的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控制室,科研人员正与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的团队进行视频联调。这个被称作"隔空实验"的场景,如今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已成为常态。
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,长三角地区已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38个,其中上海占据12席。这些"国之重器"正在改写区域创新规则: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每年为上海企业提供2000小时测试服务,苏州生物医药企业可预约上海蛋白质设施的机时,宁波材料所与上海光源共建了联合用户中心。
爱上海论坛 "我们不再是单打独斗。"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李儒新院士指出。他展示的协同创新网络图上,长三角地区已形成17个科学装置集群,带动上下游企业超5000家。位于嘉兴的某航天材料企业总经理王勇坦言:"过去要飞北京做的实验,现在高铁40分钟到上海就能完成。"
新上海龙凤419会所 制度创新的突破更为关键。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整合价值超287亿元的科研设备,实现"一网预约、全域通行"。更引人注目的是"创新券"跨区域流通机制——浙江企业可使用本地发放的创新券支付上海科研机构的服务费用,2024年结算金额突破3.6亿元。
上海贵族宝贝sh1314 但深层次协同仍面临挑战。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分析:"设备共享只是第一步,下一步要推动人才、数据、标准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。"即将试点的"科研人员双聘制度",有望打破编制束缚,让科学家在长三角高校院所间柔性流动。
在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,互动沙盘实时显示着各节点的技术交易数据。松江区科创发展办主任郭淑晴的比喻意味深长:"我们正在编织一张创新网络,每个节点既能汲取养分,也能反哺系统。"(全文约325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