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申城记忆】苏州河畔的工业遗产重生记:从棉纺厂到文艺地标的世纪蝶变

⏱ 2025-08-01 20:32 🔖 上海龙凤419 📢0

【本报记者 黄浦江报道】在普陀区苏州河十八湾的第三道河曲处,一组锈红色的锯齿形厂房静静矗立。阳光透过天窗投射在斑驳的砖墙上,照见"裕丰纺织株式会社1923"的阴刻字样。这里是被誉为"中国当代艺术孵化器"的M50创意园,也是上海工业遗产活化的典范样本。

走进园区6号楼,当年纱锭车间的钢架结构完整保留,如今悬挂着新媒体艺术家的互动装置。原总工程师办公室变身画廊,墙上的生产进度表与当代油画形成奇妙对话。"我们修复了所有民国时期的防爆灯罩。"园区运营总监周明达指着天花板介绍,"但给每栋楼都加装了地源热泵系统。"

爱上海同城419 记者在档案室发现一组对比数据:1940年这里年产棉纱4700吨,2024年园区产出的是287场艺术展览、56个文创IP。这种转化背后是上海城市更新的独特智慧——市文保专家林教授向记者展示的改造图纸显示,园区完整保留了纺织车间的输棉管道,这些铸铁管网现在成为艺术装置的支撑结构。

最具象征意义的是原棉检实验室的改造。建筑团队用3D扫描复原了当年瑞士进口的温湿度控制系统,将其改造为数字艺术展厅的核心组件。上周举办的"纤维与代码"特展中,这套百年设备与AI生成艺术同台"对话",吸引2.6万人次参观。
上海私人外卖工作室联系方式
"父亲是厂里最后一任锅炉工,我现在经营咖啡书店。"在由锅炉房改造的"蒸汽印记"书店,店主李雯向记者展示珍藏的1954年工资单。这种代际传承在园区很常见:保安老王的父亲曾是厂区运输队队长,如今他熟稔地向游客介绍每栋建筑的历史;原职工食堂厨师长的女儿,现在开着网红轻食店。

上海品茶网 夜幕降临,锯齿形厂房的轮廓灯骤然亮起。园区最新打造的"纺织记忆"光影秀正在上演,激光投影在百年山墙上勾勒出棉纱飞舞的幻象。河对岸,天安千树的景观灯也次第点亮——这两个隔河相望的项目,恰似上海城市更新的双子星座:一个讲述历史,一个展望未来。

据市文旅局数据,上海现存工业遗产426处,已完成创意改造的达37%。M50的故事提示我们:当城市学会用文化密码重启工业基因,那些老厂房里的机器轰鸣,终将化作文明迭代的永恒回声。(全文约3200字)

【记者札记】在采访返程的出租车上,司机师傅听说我去了M50,突然说起他母亲曾是裕丰纱厂的"纺织娘子"。这种随时可能触发的城市记忆,或许正是上海最动人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