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坐标一:黄浦江与吴淞口)
清晨的吴淞炮台湾湿地,来自崇明的蟹农老张正在放置监测设备。他手机里存着两种潮汐表:祖父手绘的1972年长江口潮汛图,和海事局实时推送的智能数据。无人机画面显示,他所站的观测点恰好位于长江泥沙沉积形成的"新大陆"前沿。
(坐标二:朱家角与虹桥枢纽)
上海神女论坛 午后地铁17号线车厢里,苏州绣娘林女士的缂丝绷架与陆家嘴白领的笔记本电脑共享折叠桌。她此行的目的地是青浦的"长三角非遗市集",那里保留着上海最后一个手工船橹作坊。
(坐标三:宝钢与嵊泗列岛)
阿拉爱上海 落日余晖中,退休工程师老陈在嵊泗的民宿阳台调试天文望远镜。他身后墙上的老照片里,1985年的宝钢高炉与如今的湛蓝海水形成奇妙呼应。环保数据显示,这片海域的中华鲟种群数量已恢复至2005年的3倍。
(坐标四:枫泾与嘉兴边界)
上海贵族宝贝自荐419 深夜的省界检查站,运送水蜜桃的货车司机王师傅正在刷手机。他的导航记录显示,这条沪浙交界处的无名小路,过去十年间运输效率提升了47%,而两侧的百年银杏树一棵未少。
(坐标五:临港与舟山群岛)
黎明时分的洋山港,来自宁波的桥吊操作员小周透过操作室玻璃,看着光伏板阵列与东海日出交相辉映。他的工牌背面,贴着一张手绘的沪甬跨海铁路示意图。